金融滋养的麦浪乐章

金融滋养的麦浪乐章

时间: 2025-08-10 21:05:25 |   作者: 秸秆粉碎设备

产品详情

  

金融滋养的麦浪乐章

  七月流火,中原夏粮收购尘埃落定。麦浪如海,金黄翻涌;颗粒归仓,麦农喜笑颜开。在这幅古老的农耕画卷里,是一支现代金融的协奏曲在上演——信贷员们带着测容仪和资金台账,在麦香与数据间谱写新的乐章。他们行走的足迹,丈量着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的进化历程;他们记录的台账,见证着金融活水如何滋养这片沃土。

  “农,天下之大业也。”河南以其独特的“中”字密码,演绎着中国农业的现代传奇。这片土地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原,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地。

  每逢“双抢”时节,中原大地便上演着一场现代农业的壮丽诗篇。上百台收割机在广袤田野里纵横驰骋,金黄的麦浪在机械的轰鸣声中俯首。这场面蔚为壮观,构成了一幅现代农业的壮阔图景。在周口商水的夏收观摩会上,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新的课题。我们当地考验查证了秸秆粉碎还田和集中供热项目,现场的技术人员向我们演示了秸秆打捆机的作业过程,这些被重新利用的秸秆,正在书写着循环农业的新篇章。

  这里的农机服务站已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三万亩农田,现代农业的种子正在传统农区生根发芽。走进服务站,一排排崭新的农机器具整齐排列,从大型联合收割机到精密播种机,从智能灌溉设备到无人机飞防系统,应有尽有。这些现代化的农业装备,让传统农区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里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原农区的发展道路。服务站负责的人介绍说,通过政策金融支持土地流转、整治和生产,他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粮食单产比散户种植提高了15%以上。这种变化,正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有人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我说周口藏着中原的魂。站在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土地上,七十亿斤麦粒在阳光下跳动,每一颗都是《道德经》里“谷神不死”的现代注脚。这里的麦浪会唱歌,唱的是两千年来从未中断的农耕文明咏叹调。当我漫步在周口的田间地头,与农人们攀谈时,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一位年过七旬的农民告诉我:“现在的种地方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但我们对粮食的感情始终没变。”这种传承与创新并存的状态,正是中原农业最动人的地方。

  夏粮收购时节,中原大地一片繁忙景象。这个时节,种粮人忙着收获,收粮人忙着收购,管粮人忙着调控,服务“三农”的人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在收购现场,质检员一丝不苟地检测小麦品质,会计专员快速准确地办理结算手续,装卸工人们挥汗如雨地搬运粮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共同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这条生命线。这种全民动员的壮观场面,只有在粮食主产区才能见到,它展现的是中国人对粮食特有的敬畏与珍视。

  农发行的年度乐章总是从三月开始谱写。当春风刚刚吹绿中原大地时,我们就已经启动了支持夏粮收购的各项准备工作。评级授信、网点布局、资金测算,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准到位,确保“钱等粮”的庄严承诺得以兑现。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钢钎测容到现在的系统联网,从单一的政策性收储到多元的市场化改革,信贷管理方式的每一次革新,都记录着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信贷员说,十年前他下乡查库要带卷尺、钢钎等全套工具,现在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就能实时掌握库存情况。“科技改变了工作方式,但没改变我们的责任”,这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夏粮收购看河南”,被誉为“天下粮仓”的河南省,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每年500亿元左右的收购贷款投放,考验着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随着信贷政策的不断调整,工作标准慢慢的升高,压力也慢慢变得大。记得有一次,农发行总行负责在调研时强调:“粮食信贷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必须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句话成为大家工作的座右铭。在真实的操作中,通过“封闭运行”等创新举措,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2016年的夏天谱写了最激昂的变奏。连绵阴雨导致小麦品质严重下滑,不完善粒超标问题突出,夏粮收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关键时刻,369亿元信贷资金化作及时雨,滋养着293亿斤“带伤”的麦粒。总行领导带队深入驻马店、商丘等地的粮库调研,现场处理问题;省政府迅速出台贴息政策,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我们加班加点审批贷款,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场多方协力的攻坚战,奏响了危机应对的雄浑交响。当看到农民们拿到售粮款时欣慰的笑容,当听到加工公司负责人感谢的话语,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那些日子里,信贷员手背的麦芒划痕、会计室深夜的灯光,都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风景。

  夏季的河南,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豫东大地在烈日炙烤下,积蓄着滚滚热浪,天空呈现出迷人的蓝紫色。在收购现场,售粮的大卡车排成的“长龙”足有一公里长。这些车辆静静地等候着,将满载的“希望”颗粒归仓。站在高处俯瞰,车队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金色的麦田之间,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它们身后,大型收割机风卷残云般作业后留下的遍地麦茬闪着金光,间作的玉米苗已经破土而出,点点新绿在阳光下若隐若现,预示着新一轮生命的开始。

  如果说豫东的收购场景让人感受到规模的力量,那么豫北的小麦则以卓越的品质令人叹服。滑县作为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美誉。这里出产的强筋小麦,堪称中国小麦的品质标杆。在检查收购工作时,我们走访了几家国有收储企业。与豫东热闹的收购场面不同,这里的交粮农民三三两两,显得颇为冷清。通过与粮站工作人员和粮农的交谈,我们不难发现到,由于气候差异,豫北的售粮高峰要比豫南晚一些。更关键的是,当时市场行情报价已经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许多粮农要么把粮食卖给了出价更高的非公有制企业,要么还在观望等待更好的价格。

  一位农人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土丘自豪地说:“俺们的小麦过去供应瓦岗英雄吃,后来成了皇上贡品。”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那是著名的瓦岗寨点将台遗址,如今只剩下一座不起眼的土丘。眼前的景象与想象中的雄伟相去甚远,不免让人感到失落。但当我捧起一把当地的小麦细细观察时,又不禁为它的品质所折服。颗粒饱满均匀,色泽金黄透亮,散发着淡淡的麦香。粮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的小麦都是按绿色有机标准种植的,一些知名酒厂都是这里的固定客户。这种古今交融、品质至上的农业传统,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希望。

  豫东的售粮长龙与豫北的优质麦田,构成了河南农业的复调叙事。滑县粮农指着瓦岗寨遗址时骄傲的神情,与知名酒厂的订单合同形成奇妙呼应。昔日的英雄粮草,今天正通过现代金融的血管,流向更广阔的天地。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交融,正是中国农业最具魅力的地方。在调研途中,我们特意走访了几家粮食加工公司贷款客户。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传统的小麦正在被加工成各种高的附加价值产品。企业负责的人介绍说,他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优质专用小麦,既保证了原料品质,又提高了农民收入。这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正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暮色降临,瓦岗寨的黄土丘在夕阳映照下显得格外沧桑。当我们驱车离开时,窗外的麦茬地里,新一季的玉米苗正在茁壮成长。车载电台里传来最新的金融政策消息,这或许就是当代“粮道”的最新驿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金融与农业的对话从未停止。回望这一路的见闻,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的粮食安全正是由这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笔笔精准的贷款共同铸就的。从传统到现代,从生产到金融,从田间到餐桌,这条守护国人饭碗的道路,要求我们继续用心血和智慧去铺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多地公共自行车退场:有的设备严重老化部分废弃车亭开拆
下一篇:沈阳地铁1、2号线秒 东北首家社区嵌入式托育中心落户浑南本地新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