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野下的研究——第十七届全国“论坛”会议综述
时间: 2025-02-20 07:04:15 | 作者: 工程案例
在诞辰131周年之际,第十七届全国“论坛”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2月在湖南省韶山市召开。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两个结合’视野下的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与会学者充分挖掘对“两个结合”的原创性贡献。李捷教授以《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三部代表著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性”、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点,考证了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就自觉地、主动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原理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唐洲雁教授认为,既是“第一个结合”的首创者,也是“第二个结合”的身体力行者。他指出,中国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形态,这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和文化成果。宋俭教授基于《论新阶段》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揭示出思想具有丰富的“两个结合”的思想资源。他认为,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是将第二个结合融入第一个结合之中,是内在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到见解。赵士发教授指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传统,并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深度揭示了结合的三个维度,即主动的、内在的结合,动态的、双向的结合,以及系统的、开放的结合,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与会学者深入研讨“两个结合”视野下研究的方法、路径和内容。杨明伟研究员认为,要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角度,聚焦和深化思想研究的主题和方向,把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把握经济建设中心工作,聚焦经济思想研究;把握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体系,聚焦人民民主思想研究;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聚焦文化思想研究。杨凤城教授认为,已有的文献大多从显性结构上开展研究,而从隐性结构上来追根溯源地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蒋建农教授认为,“结合”是一种客观要求,要符合客观实际。“结合”的目的是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和发展。只有借助调查研究,才能“结合”。他研读大革命时期的六篇农村调查文稿,深入剖析了如何进行既深入细致,又长期广泛的调查研究。黄海教授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遵循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论证了“两个结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的基础上的。
与会学者持续拓展“两个结合”视野下研究的领域。李楠教授以经济思想中的收入分配理论为例,研究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批判了“”中的平均主义,其收入分配思想源于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理论,又充分结合中国社会具体实际。杨军教授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从历史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化生态,阐释了关于封建旧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划分,以及这三种文化形态与中国社会整体变革之间的关系。张树德研究员认为,军事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他论述了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指出中国所创造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魅力、中国风格的军队,就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必然成果。
与会学者深刻剖析“两个结合”视野下研究的时代价值。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对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思想中的许多原则和方法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重视“两个结合”视野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的理论精髓,更能够指导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刘建武教授溯源中国“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为“实事求是”既承载了一千余年来岳麓书院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又凝聚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核;既显示了几千年来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神,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既影响了等一批又一批的热血奋斗者,又昭示了今天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方向。邓纯东教授认为,具有远大理想、人民至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崇高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立场、观点与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果,既是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巨大精神力量。
上一篇:上海源冠自控:成为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的灿烂新星
下一篇:布袋除尘器保护保养的重要性